就史学拓展角度,代际知识分子研究具有宽广的综合性。尤其是将人物回忆录中的"典型细节"及时输送给史学界,以具体的鲜活实例支撑抽象史论,既能有效还原历史,又使史学增加生动性,更易走向社会大众。
抗战前后,至少三十万知识青年进入红色根据地,形成耀眼夺目的延安一代,对抗战以后的国史走向影响宏巨,成为中共军政胜利最重要的组织基础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延安一代全面接班,成为十分引傲的"黄金一代"。进入21世纪,一些耄耋之年的延安一代干部,凭借历史形成的高度发挥余热,对当下仍有重大影响,个别重要人物(如李锐、万里、杜润生、杜导正等)余热尚炽。
延安红色士林,时代特征烈然鲜明,价值取向浑然整一。就人文现象而言,空前绝后,无法复制的历史独特性使他们裹带上浓密的时代信息,埋有史家最感兴趣的史料,为百年国史重要标本之一。研析带着历史体温的延安一代具有历史、现实与未来三重意义,近年越来越引起史界兴趣。
延安一代
1935年华北事变后,抗战迫近,大批知识青年投身军政,国共两党都认识到"谁抢到了知识分子,谁就抢到了天下","谁得到青年的拥护,那就是谁获得了胜利"。中共改变1928年以来对知识分子的关门政策,改共青团为"民先"(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)以强调抗日,批判"关门主义",打开大门"广招天下士,诚纳四海人",电令各地大力输送青年赴延。平津宁沪港穗汉渝等地左翼报刊发表许多介绍延安的文章,再三承诺"来去自由"--来则欢迎,去则欢送,再来再欢迎。冼星海即因为得到创作出入双自由之诺才决定赴延。
毛主席一再指示"革命青年,来者不拒",要求抗大招生广告从延安一直贴到西安,每根电线杆一张。抗大新生每至百余名,毛主席就亲自接见。毛主席意识到抗大有可能成为中共的"黄埔军校"。1939年2月,鲁艺美术系两位教师申请入党,毛主席特约面谈。知识分子到访,毛主席必接待。从毛主席那封《给萧军的信》,可看出当年对知识分子的重视。
1939年5月,抗大生刘力功不愿下基层,坚持升学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,不满足要求就退出延安,刘最后同意去华北,但一定要在八路军总部。开除此人之前,组织找他谈话七次,竭尽挽留之力。竭望人尽其才,粒珠无遗。
1938年3月,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向党务科长李逸民交待任务:不管就学时间长短,每连党员要发展至80%。国统区各级党组织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党员。1938年春,18岁的冯兰瑞(李昌妻)入党,不到一年就发展12名党员。入党誓词中最关键的一句"永不叛党"也拿掉了(1982年恢复),"服从纪律"改为缓和的"遵守党的纪律"。
中组部长陈云再三强调:"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,国民党在抢,我们也要抢,抢得慢就没有了。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。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,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,那末,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,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。"
延安各校一开始还收点膳费,很快一律免费,统一发放土布军装
技术支持:协程信息